我插隊的地方是平原,驢少。驢在農(nóng)村過去多用于交通,是最可心的交通工具。流行的歇后語是:騎驢看唱本——走著瞧。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要騎驢看唱本,也不明白為什么是唱本而不是賬本。后來慢慢弄懂了唱本就是唱戲的劇本,估計這俏皮話來自元曲流行時期。
過去電影中的驢常常用來走親戚,《地雷戰(zhàn)》中的騎驢頗具喜劇感。小媳婦騎驢都要橫坐,騎上萬萬不可,讓人恥笑。你若不明白去問農(nóng)民大爺,大爺不僅不說,反而更加恥笑你,會補上一句俏皮話:老太太騎瘦驢——嚴絲合縫。
農(nóng)村特別看中牲口干活,所以在意牲口的公母。但牲口的公母叫法不一,馬的公母叫兒馬騍馬,驢的公母叫叫驢草驢,豬的公母就叫公母,母雞叫草雞,形容被嚇破了膽,農(nóng)民說被嚇草雞了,凍得不行也說凍草雞了,由此引申事情辦糟了也說這事兒草雞了,語言因此生動。
農(nóng)民很心疼牲口,騾子啊馬啊天天干活已經(jīng)辛苦,所以閑著的時候也不許騎。驢個兒小,不干什么活,生下來好像就是讓人騎的,知青騎驢就算是個游戲,騎兩下過過癮就算了,最高興的反倒是吃驢肉,因為驢肉有異香,諺語形容說:天上龍肉,地下驢肉?梢娒麣庵。
我們村有個知青比別人有錢,一天不知從哪兒買回一包肉,神秘兮兮地將我們幾個要好的叫到廚房,讓我切成片。我插隊時當伙夫,刀工好,那天展現(xiàn)了刀功與私心,一人一片輪流吃,凡到自己就切的厚些,到別人那里就切薄些,空口白吃,那天把我們幾個香死了,其中有人邊吃邊問:什么肉什么肉?請客者心疼地說:驢錢肉!刀刀有片兒,片片有眼兒!佳肴美味,平生我就吃過這一回,后來每當想起這段往事,心里總有些怪異。